連日來,鄱陽我國最大的湖水回米淡水湖——鄱陽湖水位持續緩慢上漲。截至昨天(14日)早晨8點,位持鄱陽湖都昌站水位上漲至8.07米,續上線上鄱陽湖標志性水文站星子站上漲至8.17米,漲重其余各重要站點水位均突破8米。鄱陽當地水文部門分析,湖水回米受前期降雨和三峽水庫向長江下游補水共同影響,位持鄱陽湖水位止跌回漲。續上線上較10月4日湖區最低水位6.68米相比,漲重已上漲1米多。鄱陽
相關報道:鄱陽湖水位止跌回升 江西還將“旱”多久?(中國新聞周刊)
鄱陽湖水位止跌回升。湖水回米10月9日16時,位持鄱陽湖星子站水位抬升至7.31米,續上線上比原歷史最低水位高0.20米。漲重同日,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也將抗旱二級應急響應調整至三級應急響應。7月12日,江西省局部開始出現重度氣象干旱,至今旱情已持續90多天。
旱情之下,鄱陽湖的最低水位及水域面積屢創新低。10月5日,鄱陽湖代表站星子站的水位一度只有6.83米,低于歷史最低水位0.28米。
受強冷空氣影響,近期,江西多地出現弱降雨。但據官方預測,10月份該省降雨量或仍走少,旱情或仍將持續發展。要知道,今年6月,星子站的最高水位曾一度突破19米,迫使當地將防汛III級應急響應提升至II級應急響應。
這是一場幾十年不遇的干旱。9月23日,秋分,江西省氣候中心對外發布今年首個氣象干旱紅色預警信號。紅色信號是該預警信號中的第一級別,標示著氣象災害危害特別嚴重,天氣過程很快就會影響本地,要盡快采取防災避險的措施。
同日,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也升級枯水紅色預警。當時的數據顯示,9月22日江西省全省持續重度及以上氣象干旱,其中有95%的縣(市、區)達到特重氣象干旱。
長江科學院水資源所所長許繼軍預測,這次的旱情或將持續到11月份。他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,近些年來長江流域干旱呈現頻發的態勢,尤其是夏季伏旱現象應引起重視。他認為,今年旱情的發生應被視為一個重要信號,要從防洪和抗旱統籌的角度做好水庫的調度運行。
2022年9月23日,在江西鄱陽湖進賢段水域湖底干枯河床露出的千奇百怪景觀(無人機照片)。中新社發 鮑贛生 攝
“找水”
江西省都昌縣蔡嶺鎮,村民李英正在想方設法拯救自己的果樹,8月以來,她看著樹上的楊桃、桔子越長越小,直至枯死。多名當地人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,從未見過今年這種情形的旱情。幾個月來,“找水”是亙在他們心中的頭等大事。
夏秋之交的鄱陽湖,原是一幅水天一色、鷗鷺齊飛的美景。但眼下,曾碧波萬頃的鄱陽湖多個水域均成了干涸、龜裂的模樣。裸露的湖床上,干死的小魚、小蝦、河蚌等隨處可見,甚至刮起了“沙塵暴”。
要知道,今年6月中下旬,江西多地還因強降雨引發洪澇災害。但也是自6月下旬,受晴熱高溫和持續少量降雨影響,長江流域出現罕見的汛期反枯。受此影響,鄱陽湖提前百天進入枯水期。
幾年前,在外打工的李英回到村子,承包了十幾畝的山地,種上了板栗、楊桃、桃子、楊梅、油茶等。為了“保山”,她在山上挖了口55米的井,是全村最深的。但到了8月底,這口井也逐漸不出水了,每天只能抽上一個小時,更糟的是,果林的土壤出現了明顯的龜裂,“澆水只能澆到表層”。
如果沒有旱情,今年該是果樹能結第一批好果的時候。但眼下,她只能請人新打了一口井,將工作重心從“保果”轉移到了“保樹”。
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,“秋糧保衛戰”也在江西多地打響。2021年,江西的全年糧食產量達到438.5億斤,農作物以水稻為主。此次旱情,正值江西省多地中稻的收成期及晚稻抽穗灌漿期。
多名種植戶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,生活用水得以保障,但生產用水不足及極端高溫對稻田的影響仍較大?!?00多畝地,有30多畝直接干死”,萍鄉市蘆溪縣村民劉華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,他所在的位置位于河畔的上游,下游的情況可能更糟糕。
9月27日,蘆溪縣變更干旱紅色預警信號,該縣大部分地區綜合氣象干旱指數已達特旱。劉華估算,中稻每畝的產量降了200斤左右,當時批發價為1.3元/斤,因今年農藥、肥料等成本上漲,實際上是在“賠錢”。資料顯示,江西無灌溉設施的望天田為417萬畝、旱地490萬畝,兩者約占全省耕地的23%,屬于極易受干旱影響的耕地。
水利部數據顯示,2021年我國農業用水量占用水總量的61.5%,生活用水僅占15.4%。據官方統計,截至今年9月29日16時,干旱災害造成江西全省11個設區市的481.4萬人受災,因旱需生活救助超20萬人,因旱飲水困難需救助近1.88萬人,農作物受災面積達992.2萬畝,絕收達114.3萬畝。
江西省水利廳防御處工作人員胡彧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,針對已出現飲水困難的1.9萬名群眾,當地采取管網延伸、新建水源、啟用應急水源、拉水送水等應急措施及時處理,“對于正常水源不能保灌的農田,采取打抗旱井等新辟水源應急措施予以解決?!?/p>
9月27日,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將抗旱三級應急響應提升至二級應急響應。當時的監測顯示,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為638平方公里,較歷史同期偏小7.2成。長江科學院水資源所所長許繼軍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,長江中下游的旱情一般是以夏秋伏旱和冬春干旱為主,伏旱是受高溫影響,通常發生在7月至8月期間,而今年則從6月中下旬就開始一直到9月,持續整個夏天是很罕見的,“以往這個時候,鄱陽湖應該還有10米左右的水位,而今年則只有7米,水域面積實際上已經很小了”。
10月5日,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繼續發布枯水紅色預警:7月以來,全省持續干旱少雨,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6成,五河入湖水量偏少近6成。當前鄱陽湖星子站水位6.83米,低于歷史最低水位0.28米。預計未來一段時期內鄱陽湖水位出現小幅上漲后繼續緩退。
鄱陽湖生態大考
鄱陽湖的水源主要由贛江、修河、信江、饒河、撫河等供給。作為流域內最大的“水庫”,鄱陽湖常常視為長江的“晴雨表”。與此同時,鄱陽湖也是“微笑天使”長江江豚的主要棲息地之一。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考結果發現,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約為1012頭,其中鄱陽湖457頭。到了去年,江豚的數量已增至700余頭。
在許繼軍看來,干旱對生態的影響也很大,“水域面積的減少,首先帶來魚類資源的減少,江豚的活動范圍也減少,在退水后的泥灘上底棲動物、水生植物都可能被曬死?!?/p>
“以往枯水期是在冬季,但這個時候其實也是水生動植物的生長期,一些魚會轉入到洞里,相對而言活動量少一些,也叫做越冬狀態?!?nbsp;江西省科學院鄱陽湖研究中心副主任,生物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年華稱,枯水期的提前到來,讓一些小魚還沒有長大就干死了。
但他表示,江豚屬于較為聰明的物種,水位的變動極有可能讓其棲居點出現變遷,“過去有江豚分布的地區,如鄱陽湖的飄山段到康山段,我們九月上旬去考察時卻未能發現,可能是轉移到幾個支流里了?!?/p>
低水位下的“微笑天使”,目前狀況如何?此前,曾有多名網友在鄱陽湖水域發現死亡的江豚。戴年華也關注到了這一情況,但他認為,這幾頭江豚也可能是在轉移的過程中擱淺,并不能證明出現了極端的死亡率。對于鄱陽湖江豚的科考也在緊密進行。根據央視報道,近日,由江西省農業農村廳、高校、專家等組成的考察隊在鄱陽湖區域多地監測到了數十頭江豚活動。
此外,鄱陽湖也是候鳥的“越冬天堂”。據報道,每年候鳥遷徙季節,占全球種群數98%以上的白鶴、95%以上的東方白鸛和70%以上的白枕鶴會飛抵鄱陽湖越冬。去年,鄱陽湖區共監測統計到水鳥63種共63.7萬余只。
許繼軍表示,候鳥的遷徙路線需要有水有食物,比如底棲動物、小魚小蝦、草根等,“按照今年這種狀態的話,它們來的時候,泥灘都是干的”。
“保障用水需求首先遵循的是生活—生產—生態這個基本原則,即在確保群眾飲水安全的前提下,盡最大可能保障工農業生產穩定和江豚、候鳥等保護,努力為人類的朋友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?!?nbsp;江西省水利廳防御處工作人員胡彧對中國新聞周刊說。
“9月下旬開始,長江上游,如四川、重慶、貴州、云南地區等地也有了一些降水,上游來水逐漸增多,但這樣的補水難以灌進鄱陽湖”,許繼軍說,如果明年雨水較為豐沛,鄱陽湖的生態會得到一定程度恢復,但也需要幾年才能慢慢緩過來。
近期,冷空氣的南下在江西省也帶來了大范圍的小雨。此外,江西省氣象部門也抓住條件開展人工增雨作業。據披露,10月4-5日,全省共有南昌市、景德鎮市、鷹潭市、萍鄉市等11個設區市的50個縣(市、區)開展人工增雨作業97次,發射火箭彈140枚,燃燒煙條54根。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作業的共同影響下,作業影響區普降小到中雨。
據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消息,10月9日上午8時,鄱陽湖星子站回升至7.23米,其余各重要站點水位也重回7米以上。同日,江西省防指、江西省水利廳將抗旱II級應急響應調整至Ⅲ級應急響應。
不過,從江西氣象局10月13日12時發布的氣象預報來看,近期江西全省天氣連晴,氣溫逐漸回升,旱情仍將持續。目前,包括九江、瑞昌、宜春等地仍持續發布干旱橙色預警。江西省氣候中心此前發布的10月份短期氣候預測,預計10月全省平均降水量30~45毫米,較常年偏少2~5成;氣象干旱仍將持續發展。
旱情可能持續至11月份
“3-5月時預測今年會是一個偏枯年,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干旱,但沒有預測到是這么廣這么嚴重的干旱,持續時間這么長”。在許繼軍看來,今年的旱情并非只是提前了,而是延長了。他判斷,旱情可能持續至11月份。
今年系鄱陽湖自1951年有記錄以來最早進入枯水期的年份?!昂禎?旱澇急轉”不乏先例,但今年的“澇旱突變”情況比較罕見。許繼軍指出,汛期水庫有防洪要求,水庫水位必須降低至汛限水位,做好調蓄洪水的準備,但今年出現了兩難的局面,預期的洪水沒有來,卻出現了嚴重干旱,而此時水庫蓄水有限,抗旱保供水和灌溉的壓力就比較大。
“我們也在提建議,要從防洪和抗旱統籌的角度做好水庫的調度運行”,他表示,今年旱情的發生應被視為一個重要信號,到了汛期,不僅要考慮防洪,也要考慮抗旱,因此,汛限水位也應動態調整,保持一個合理的狀態。
戴年華也認為,今年長江流域出現的旱情是周期性的還是持續性的,應有一個綜合的判斷。同時,他表示,鑒于鄱陽湖復雜的水情和重要的功能定位,需要包括氣候專家、水文專家、生物專家等在內的多方面“會診”。
江西省水利學會、江西省水利科學院聯合編寫的文章《給“江南糧倉”解渴,江西有實招》則指出,鄱陽湖的枯水情勢絕非今年僅有。實際上,進入21世紀以來,長江、鄱陽湖的江湖關系發生變化,鄱陽湖出現呈趨勢性和常態化的枯水情勢,表現出枯水位降低、枯水期提前、枯水歷時延長等情況,已對鄱陽湖區生態、農田灌溉、生產生活、湖區航運等產生影響。
鄱陽湖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也提到,綜合長江中上游水文情勢變化分析,鄱陽湖未來持續枯水是趨勢性的,將常態化出現,并且枯水程度還將進一步加劇。
前述文章還指出,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,江西只要在主汛期最后一場降雨讓水庫都蓄到水,當年一般不會大旱,“每到7月份前后降雨來臨之際,水庫是否關閘蓄水,都要科學研判,綜合決策,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?!?/p>
公開資料顯示,截至2021年底,江西省建成有1.06萬座水庫,總庫容332億立方米。前述江西省水利廳工作人員胡彧提到,前期,江西省抓住汛期末降雨有利時機,科學指導水庫蓄水,7月1日全省水庫蓄水量188億立方米(其中31座大型水庫蓄水量105.5億立方米,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多4%),為應對長時間干旱提供了水源保障。
“8月16日以來,按照水利部統一部署,實施兩輪鄱陽湖水庫群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專項行動,調度36座大中型水庫為下游補水約21億立方米,有力保障了沿河兩岸及湖區950萬人、650萬畝農田用水需求。特別是精細調度萬安、峽江、龍頭山等贛江梯級水庫,保障贛江沿線尤其是南昌城區供水安全?!焙鷱f,由于旱情持續發展,當前,水庫蓄水總體偏少。截至10月10日,全省水庫蓄水量119.11億立方米。其中31座大型水庫蓄水量86.14億立方米,蓄滿率72.2%。
許繼軍介紹稱,目前沿江城鄉供水的保障需要依靠上游水庫放水來補給,因為無法確定旱情將持續到何時,“水庫給下游補水也是精打細算,要留蓄一些水,以備后期冬季供水需要”。
應對旱情有何選項?
如何應對極端旱情,做好“抗長旱、抗久旱”的準備,在當下,也對有關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一方面,是水利工程的建設?!伴L江流域水資源量是很豐富的,多年水量平均近1萬億立方米,但我們的水庫的調控能力相對來說只有15%到17%”,許繼軍說,長江中下游干流指望三峽水庫補水,而三峽水庫興利調節庫容只有165億立方米,防洪庫容為221.5億立方米。比如今年,汛期考慮防洪要求,按汛限水位運行,水庫存蓄水量不多,在汛期其抗旱補水能力很有限。
前述江西省水利學會、江西省水利科學院文章則提到,未來,長江中上游水文情勢變化將長期存在,江湖關系變化將進一步加劇,鄱陽湖生態功能將面臨更為復雜嚴峻的考驗。要解決枯水期提前的問題,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成為可選項。
具體內容包括:樞紐工程“建閘不建壩;調枯不控洪;攔水不發電;建管不調度;江湖兩利、動態調控”,即每年汛期4-8月份,閘門全開,江湖連通;9月至次年3月為工程調控期,通過閘門調控,對湖區水位進行調節,實現汛末洪水資源化利用,緩解湖區水位下降過快及水位過低而引發的一系列水安全問題。
此外,干旱的預警機制,也是前置應對的一大難題。在許繼軍看來,長江流域防洪的意識很強,防洪預報,如洪水量級、水站水位、洪峰流量等預報也較為準確,但在干旱預測方面仍比較薄弱。
問題在于,干旱預測比起洪澇預測有著更多的維度和指標。干旱的形成有多重原因,且是一個發展緩慢的過程。許繼軍舉例稱,長江流域就和北方不一樣,北方只要一段時間不降雨,就大概率出現干旱,而在南方,干旱的發生受前期洪澇程度及之后天氣影響,隨著時間緩慢升級。中間還涉及到比較復雜的原因,包括河流來水、水庫蓄水,田間地里保有的水量等等。
許繼軍介紹,公眾概念中的干旱多為氣象干旱,指降水偏少,經預測可能達到的干旱程度,事實上干旱也分為不同類型,如農業干旱、水文干旱、經濟社會干旱等。
“對于濕潤地區干旱的形成機制、應對等相應的基礎研究不夠,在干旱的預報預測的技術方面,包括一些業務化的平臺也需要加強?!痹S繼軍指出。
?。ㄎ闹欣钣?、劉華為化名)